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演出的各个环节不能有丝毫差错。张天印习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上边密密麻麻记满了外人无法解读的“天书”。其实,里面记的全是选定剧本,选演员,请导演、作曲,排练,购置服装,制作道具,调配灯光,绘制布景等繁琐事宜。
盛夏酷暑,演出时站台的“把子”差使苦,没有人愿意站,张天印身先士卒,他穿着沉重的戏服,没有一句台词,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
与此同时,他把职称晋级的机会留给演员们,大家的职称都评上了,自己的职称级别却没晋升;每一次汇演,演员们在台上得奖,而他却累倒在台下……
在他的艰辛付出下,太康道情剧团发展逐渐有了起色,由剧团派人出去联系“台口”,变为演出商主动找上门来。全团由原来年演出100多场发展到2014年演出802场(其中送戏300余场),几乎每天都连轴转地下乡演出,在全省县级团里数一数二。“越到年跟前越不安生。人家往家跑,咱是往外跑。”张天印笑着说。
老百姓的戏永远唱不完
虽然剧团逐渐恢复了昔日的辉煌,但观众仍以中老年为主,不少年轻人连道情戏是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如果不在了,剧团也就散了,道情戏可能也就没有了。”张天印忧心忡忡。
为迎合年轻观众的心理,张天印自编自演了多部表现农村现实生活、反映新时期农民思想感情、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好戏:宣传《土地法》、教育人们珍惜爱护土地的《算算这笔账》、《换招牌》;宣传计划生育、讽刺“多子多福”的《五夫临门》;破除封建迷信、倡导移风易俗的《婆媳算卦》、《砸金挑》等。
太康道情的戏路越走越宽,受众群体也逐渐扩大。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原汁原味的太康道情又回来啦!”
2000年,太康道情剧团新编排了《富裕之后》,并作为全省5个地方小戏之一,应邀到北京长安大戏院汇演。
“谁也没有想到,15分钟的戏得到了全场观众16次通堂彩。演员不能松口,一松口,观众就鼓掌。”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张天印满脸自豪。
2006年,太康道情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2年,太康道情剧团被划转为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属公益性事业单位,编制50人,基本工资由县财政供给。
生存问题解决了,太康道情如何保护、传承、发展?成了摆在张天印面前的又一道难题。为此,他请戏曲专家为演员讲课,派人员外出学习。2013年,太康县道情戏剧学校正式成立,开始在周边招收年青戏曲爱好者,管吃管住免学费,但求能为道情提供新鲜血液。
如今在太康道情戏校,最小的学员四五岁,大的不到20岁。孩子们学戏十分吃苦,大冬天打地铺,一早上练功、发声,一板一眼,有模有样。“小演员浑身是戏,一招一式都是戏,戏中有戏。”
在张天印看来,日子越是过好了,市场越不能丢,更要保持活力。每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的“鼓会”、庙会、乡村物贸会、行业汇演……对于太康道情能露脸的机会,张天印都格外看重,“能去一定要去,老百姓的戏唱不完,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