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闻网讯:“种地不学科学技术不行啊!这不,通过专家的培训,今年种了两亩地的花菜,多卖了1万多元,加上春玉米、秋花菜,一年下来挣的钱,是往年的好几倍。”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周老庄村的周洪涛说起如今的收入,兴奋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现在村里人都跟他说:“去学校学了农业技术就是不一样,这花菜都被你种出 花 了。”
在当地,像周洪涛这样通过参加职业教育中心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叩开小康之门的新型农民比比皆是。近年来,周口市从实际出发,把发展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造血”功能,实施教育精准脱贫攻坚,在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精准帮扶、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不遗余力,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教育扶贫带来的实惠。
记者日前在周口市扶沟县昌茂公司动力车间采访时,见到职教中心首届毕业生单记龙。“毕业时我已熟练掌握了专业技能,还考取了高级电工证。学校推荐我到昌茂纺织公司工作,现在我已当上电工班班长。”他自豪地说。
“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周口市专门成立了以市长刘继标为组长的职业教育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县市区、各职能部门一把手为职业教育攻坚第一责任人。目前,该市有职业院校50所,在校生107597人。
培养技术型人才是周口市利用职业教育帮农民脱贫致富的重头戏。在农村人才培训上,该市教育、人社、农业和扶贫等部门联合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高级工占工人总数的20%、中级工占工人总数的46%、初级工占工人总数的34%,呈现出典型的“橄榄”型人才结构形态,涵盖服装、纺织、机械、电工、汽修等37个专业,形成了“海燕技工”“项城防水”“西华的哥”等一批国内知名劳务品牌。
近年来,周口市坚持把“扶贫先扶智”作为重点,通过教育精准扶贫,全面提升农村学校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办学水平。为缓解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紧缺的矛盾,近3年来,累计招聘特岗教师、新教师1.4万多人,1210名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200多所城乡学校结成了帮扶对子。这一系列举措让更多的乡村孩子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实现了学生规模、人才数量和教学质量的同步发展。6年来,该市普通高招上线人数、上线比率和优秀层人数实现“六连增”,26万人考入本科院校,其中366人考入清华、北大。昔日的“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状元村”“小康村”,这样的例子成为老百姓口中的佳话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