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味在人间》是陈晓卿10年美食文章的首度结集,68篇文章分为“每个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一个人的面馆”、“至味在江湖”、“吃口热乎的”、“留住手艺”、“吮指之欢”6个部分,既有各种美食的吃法,也有手艺的介绍,还有个人生活感悟。
谈美食:人与美食发生关系,美食才有意义
陈晓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本报记者刘洋摄
陈晓卿说,这本书只是他独家的味觉日记,从千里之外的江湖至味到灵魂深处的家乡味道,从四面八方觅食的扫街嘴到饮食变迁的沧海桑田,人与美食发生关系,美食才有意义。
吃什么,在哪里吃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人间至味往往酝酿于人与人之间,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谈出书:写作时自己是国王
之所以拍了《舌尖上的中国》后,还要用出书来再次展示美食的意义,陈晓卿认为,拍纪录片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来,更重要是考虑观众想看到什么,而写作时自己就是国王,能够率性而为。“
拍‘舌尖’我没有推介过一家餐馆,但写书我就可以推荐我喜欢的饭店。尽管按图索骥的人吃过后大呼太难吃,但那纯属我个人爱好。”他说。
谈“舌尖”:火爆在意料之中
对于《舌尖上的中国》屡次创下收视纪录和创收纪录,以及在全国产生的广泛影响,陈晓卿并不意外,他说,运气成分是有的,但我们在创作之初就能预料到火爆。
因为我们是在多次论证、深入调研、精心策划的基础上才开始拍摄的,无论是镜头呈现、播出时间、字幕频率等观众不会注意的细节都在我们的设计之中。
在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并不是简单的展示美食的纪录片。“美食是窗户,透过窗户看窗户太无聊了。”陈晓卿说,“
我们应该透过窗户看风景,而风景就是正在变化中的中国。“CCTV-9纪录频道的宗旨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努力追求的目标。”
对于第二部的口碑没有第一部好,陈晓卿笑着说,第二部收视率比第一部高很多。《舌尖上的中国》更关心人和食物的关系,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有人批评第二部过于人文,煽情大于美食,陈晓卿则表示,‘舌尖’一直在传递着崇尚劳动、敬畏自然、工匠精神等核心价值观,在那些令人馋涎欲滴的画面之外,还展示着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